在夏代,農業文明有較大的發展。《論語·泰伯》載禹“盡力乎溝洫”,變水災為水利,服務農耕。其實水利技術的應用是黃河流域人民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慢慢積累開發出來的,并非大禹一人所為。[82] 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釀造酒,夏后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新石器時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龍山文化就有了釀酒的習慣,到了生產力更強的夏代,釀好酒、飲好酒變成了一種權力和財力的象征。[83] 古文獻中記載到的“杜康造酒”、[84] “儀狄作酒”[85] 、“太康造秫酒”、[86] “少康作秫酒”[86] 等傳說都可以佐證酒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時期的酒均為度數不高的糧食酒,并不濃烈。《禮記·玉藻》中記載古人飲酒飲三爵后依然肅靜腦明。[87]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歷可能是在夏代編成的。畜牧業有一定發展,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戰敗后,被貶為牧奴從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類谷物做成的粥飯。將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濃粥食用,社會上層則多食干飯,偶食青菜。只有在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時才宰牲,禮肉置于鼎內在地下儲藏[88-90] 。在多處二里頭文化遺址都有發現黍殼、稻殼的遺存[91]
轉載請注明出處。